今晚(3月1日),总台热播剧《人世间》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收官。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当代作家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以东北“光字片”社区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开播以来,创下收视新高。
很多观众表示,“这是近些年来不忍心,也没办法倍速看的电视剧”“我真想待在这部剧里不出来了”。
近日,总台记者对话《人世间》主角周秉昆的饰演者雷佳音,讲述那些引发网友强烈共鸣的爆火片段背后的故事。
爆火片段一:
周家父子吵架是真情流露
《人世间》里,最打动人心的角色是周家小儿子周秉昆。他没有哥哥姐姐聪明,是家里“最没出息的孩子”,也是妈妈的“老疙瘩”。(“老疙瘩”是东北话中对家里最小孩子的昵称。)
△周家合影(剧照)
他少年时学习不好,青年时是酱油厂工人,一辈子留在“光字片”照顾母亲和家人,经历世间坎坷,却始终保留着内心的正直和善良。
△周家小儿子周秉昆(剧照)
剧中,周秉昆与父亲周志刚的吵架戏份戳中无数网友。
周秉昆觉得父亲更看重考上名牌大学的哥哥姐姐。心中委屈的周秉昆去火车站送父亲,却被一句“就算没有家务事拖累,你能考上大学吗?”彻底伤了心。
周秉昆与父亲不欢而散,此后几年,彼此惦记却又心存顾虑,父子没有再联系。后来,两人再次见面,周秉昆含泪说出多年来的委屈:“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
这段表演,让不少网友表示“代入感太强了”,看到了“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
雷佳音回忆,这场戏的主角是父亲周志刚(丁勇岱饰),自己原本只是坐着搭戏。“看到丁勇岱老师很投入,‘推搡’着我,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很像我和父亲较劲儿的感觉,‘事实就该说吗’这句台词就重复了两遍,我想是这种鲜活的感觉打动了网友。”
“最像父亲的人就是周秉昆,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只想得到父母的认可。这中间有父子情感中的‘较劲和拧巴’,但更多的还是爱。”在东北出生的雷佳音,与周秉昆的经历非常像。对他而言,《人世间》就是父辈的生活,里面的人物原型都刻在他脑子里。
雷佳音说,他的父亲也在追这部剧,时常会半夜给他发来一大段感触,回忆当年和爷爷、兄弟间的往事。“我的父亲生长在农村,也经历过下乡插队、参军入伍。相信不少家庭都能在周秉昆的身上找到自己、父辈的影子。”
爆火片段二:
昏迷母亲苏醒,摄像师泪洒现场
很多人说看《人世间》泪点太低,太费纸巾,恰恰是因为剧中演绎了真实的中国式亲情。
雷佳音回忆,其中有一场戏是“昏迷多年的母亲突然苏醒”,在片场,他把母子间最细腻的情感呈现了出来,现场的摄像师也不禁流下眼泪。
雷佳音回忆,自己当时完全陷在戏中,并不知道摄像师流泪。“开拍前,我一直在思考‘妈妈醒了我该如何表达’,在找那种兴奋激动、失而复得的情感。到开拍那一刻,我就是她的‘老疙瘩’,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
如何理解孝和周家的亲情?雷佳音认为,“现实中,父母很难‘一碗水端平’,每个孩子都是心头肉,儿女也难做到‘双全’。‘父母在不远行’是孝顺,‘远走高飞给父母长脸’也是孝顺,不论是‘养口体’还是‘养心智’都是尽孝的一种方式。”
爆火片段三:
戏内“六小君子”,戏外是朋友
《人世间》中“六小君子”的友情戏也是一大看点。剧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一起上下班、搭伙买成扇猪肉,还约定每年大年初三相聚一场。
△“六小君子”(剧照)
雷佳音说,自己拿到剧本之初就被里面的友情所打动。“‘六小君子’最初的友情很浪漫,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棱角分明。人世间有真正的朋友,周秉昆值得交,因为他的善良和‘傻’是刻在骨子里的。”
很多网友产生共鸣:“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朋友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剧外的“六小君子”彼此也是大学同学和同事。“我们认识,拍摄过程很愉悦,把这些情感自然而然融入戏中。”
爆火片段四:
“苦吗?嚼一嚼咽了”成经典台词
亲情和友情之外,贯穿了周家几代人的“苦”也让人心疼不已。“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周秉昆的一句台词,道尽人生百味。
△周秉昆在法庭上痛哭
前几天,话题“《人世间》太苦了”引发网友探讨。
如何看待剧中的苦?雷佳音说,“《人世间》的每个角色都会面对来自生活、感情、工作、身体上的苦。周秉昆的这句台词,也说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平凡人的生活现状,因为人世间真苦,才能发现其中的甜,把苦难嚼一嚼咽下去,继续热爱生活,向阳而生。”
《人世间》用50后、60后的故事,打动了众多80后、90后,甚至00后,一度出现祖孙三代人同步追剧的盛况。
谈到让大家“入坑”的法宝,雷佳音认为,情感共通、对家的理解以及好看的故事是这部剧“火”的关键因素。
“大家都能从秉昆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父辈、爷爷辈,以及家的影子。年轻人会怀着对过去探究和解密的心态观看这部剧,就能明白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雷佳音还透露了一个细节:“秉昆会有一个非常圆满、善良的结局。”
爆火片段五:
“光字片”拆掉时,大家都哭了
电视剧《人世间》剧中主角生活的城中村“光字片”,是由剧组舞美部门在影棚内搭建完成。为了还原历史,剧组还广泛征集了旧物件,搭建了大概1000多平方米的道具库。特别是在服装方面,考究非常细致。
雷佳音说,场景的现场感和情境非常重要,会让演员更加有代入感,从而用表演影响观众。“剧中的‘光字片’要改造,我们作为戏中人在这住了‘半辈子’的家就要被拆掉了。当时,我们哥姐三人在开拍前都说这场戏忍着别哭。结果到了现场,看到场务老师扮成工人现场拆房,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大家对这部剧都有很深的感情。”
《人世间》导演李路曾在采访中提到,这部剧“真”是第一位。“剧本的真,原著的真,表演的真,导演表达的真,我们的拍摄所有心态是平和的,所要讲述的故事都是身边的,我们是非常平实地在讲述这50年中国人的平凡故事。”
真实、温暖、深刻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周家的“全家福”(剧照)
正如剧中片尾曲唱的那样:
“不管人世间多少沧桑变化
祝你踏过千重浪
也祝你不忘少年样
也无惧那白发苍苍
若年华终将被遗忘
记得你我,火一样爱着
人世间值得”
《人世间》大结局:初看泪千行,读懂已是剧中人
《人世间》大结局:初看泪千行,读懂已是剧中人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3月1号晚上,热播剧《人世间》迎来了大结局。
这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年代情感大剧,将几个家庭的悲喜,放置于一个时代的变迁中。
其间爱恨纠葛、命运起伏,赚足了人们的眼泪。
普通人周秉坤的担当,郑娟面对苦难的坚强和达观,大哥周秉义的家国情怀,“六小君子”的友情和冲突,爱情的炙热与现实……
看剧时,曾为里面鲜活而立体的人物频频落泪,落幕时,才发现剧中的情节,上演的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
1
关于父母:
所有父母,都活成了儿女的手下败将
剧中最让人感动和喜欢的,是周家父母。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踏实和勤奋,为家中儿女撑起了一方晴空。
他们对子女的爱,无言而深情。
大女儿周蓉不顾一切追寻爱情到了贵州深山,音讯全无。
周父嘴上说不认这个女儿,可从重庆返程回乡时,还是坐上去往贵州的巴士,翻山越岭地为女儿送食物。
大儿子周秉义娶了的女儿,周父送去的茶叶,被误当成回礼又被送了回来。
周父虽然心中难过,依旧安慰自己的孩子,“没事,他们有他们的难处。”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周父想的,依旧是成全未来得及对自己尽孝的孩子,只为自己走后,孩子们不会感到遗憾和亏欠。
父母,永远是那个舍不得让你受委屈的人,无条件原谅你的人。
无论你怎么冷漠、叛逆、出逃,他们始终为你守着那扇家门。
儿女们走得远了,他们唯有目送,儿女有需要了,他们倾其所有。
天下所有父母,最终都活成了儿女的手下败将。
2
关于命运:
人世间的雨雪风霜,从不曾饶过谁
原著作家梁晓声曾说,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把我所知道的人世间这一部分他者的命运,告诉另一部分人。”
整整一部《人世间》,也是最真实的人间。
周父两口子,聚少离多,几十年如一日承担着养家的艰辛。
周秉坤为人憨厚正直,人生几起几落,双亲离世后,又痛失最优秀的大儿子。
周秉义扛着国家大任,与妻子聚少离多,也时常面临忠孝难两全的撕扯。
光字片的“六君子”,更是各有各的心酸和悲切,有人住不起房子,有人找不着工作,有人刚刚承受命运骤变,转眼又迎来生离死别……
可能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狂风刚至,暴雨又起,我们挣扎许久也很难看到晴天。
但这尘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含泪奔跑,努力活着。
就像剧中主题曲歌词里说的那样:“一生风霜雨雪不问去哪,随四季枯荣依然迎风歌唱。”
普通人粗粝又真实的人生,我们看清了,依旧热爱,就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3
关于选择:
悲观者认命,乐观者改命
每逢“六小君子”聚会,都是国庆老婆吴倩的大型诉苦现场。
她不是哭诉生活太苦,就是抱怨丈夫无能,惹得国庆对她大打出手,好好的年节,被两人闹得乌烟瘴气。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只是有人悲观,日渐沉沦,也有人乐观坚强,咬着牙也要与命运抗争到底。
周秉昆的妻子郑娟,一生悲苦,前任丈夫被枪毙,她带着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以糊纸盒养口。
嫁给周秉坤后,她要一手操持家庭、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还养着大姑子的女儿,一双细嫩的手,被生活贴满苦难的疮疤。
好不容易熬到大儿子考上清华,出国留学,却又传来儿子离世的噩耗,心情尚未平复,丈夫又因过失杀人入狱。
这一桩桩一件件,单独拎出来一件都足以击垮人,但郑娟却用她柔弱的肩膀,扛住了命运的刁难。
她常说,“日子再难,别人过得去,我郑娟也过得去”,她也说,“人过日子,不要指望天上掉馅饼。”
电视结尾处,她和周秉坤终于苦尽甘来,搬进了新房子,做起了小生意,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困顿阻滞,但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你的救赎。
若是一直陷在悲观的泥潭,就永远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
面对逆境挫折,与其诅咒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4
关于读书:
你在知识链上的位置
决定你在食物链的位置
高考恢复后,周家的大哥大姐,相继考上北大。
后来大姐周蓉回到家乡任教,因为有知识垫底,教授光环加身,人生一路顺风顺水。
大哥周秉义娶了家的女儿,他颇具智慧又处事周全,也一路爬升到副的位置。
而弟弟周秉坤,却因为没有文化吃尽了苦头。
他做着最辛苦的体力活,住在破烂的贫民区,在命运和贫困面前,没有丝毫的议价权。
作家刘润曾说:
我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会影响我们在食物链的位置,这可能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所以,周秉坤和郑娟再苦再难,也把自己的孩子供上了大学;周秉坤的发小赶超,宁愿自己抱病卧轨,也要把省下来的钱留作儿子名牌大学的学费。
因为被贫穷捆住了手脚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穷人想要逆天改命,读书是最好走的那条路。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读书都是与命运较量时,最有力的武器。
刻进骨子里的智慧和学识,才是行走于无常人世最强大的底气。
5
关于圈子:
层次不同的人,最终会在路途中走散
光字片的“六小君子”,曾一起度过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他们一起打过架,一起去拜访老干部,一起分过那个年代最稀缺的猪肉。
后来他们也争吵、攀比、关系分崩离析。
六人当中,有人当了高官,有人做生意发了财,也有人生活堪忧,居无定所。
当年一起嬉闹追逐的小伙伴,人生已呈现出云泥之别。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是国庆的父亲被冻死在门外,聚会时他听着当了官的吕川高谈阔论,气愤之下掀翻了桌子。
国庆恼怒自己无能让父亲惨死,吕川因为身份的顾虑无法知无不言。
其实,他们谁都没有错,只不过,因为生活经验、层次圈子不再相同,他们再也无法彼此理解对方。
人们常常感叹人间情谊稀薄,其实各自走散才是正常的结局。
道路各异,自然会走到不同的领地,层次不同,勉强凑在一起只会平添尴尬。
这也是成人世界最扎心的真相:
有些情谊能够挺到最后,有些友谊却难敌岁月和距离。
6
关于婚恋:
爱情需要三观相合,婚姻也要门当户对
当年,青春芳华的周蓉,为了爱情千里奔赴贵州大山,与前任丈夫冯化成共度了一段艰难却又美好的时光。
彼时周蓉是集理想与天真于一身的浪漫少女,冯化成是才华加身的落魄诗人,两人一度惺惺相惜,相依为命。
可后来,理想的爱情却因为彼此不同的三观而逐渐败给现实。
周蓉嫌弃冯化成为了房子放弃理想,变得俗不可耐,冯化成认为周蓉清高,凡事只考虑自己。
在生活的击打之下,两人仅存的爱与崇拜,逐渐被消耗殆尽,最终走到离婚的地步。
周家老大周秉义娶了的女儿郝冬梅。
两家地位差距太大,几乎很少来往,周秉义在岳父母家小心翼翼,而岳父母给予周家的,却是嫌弃与蔑视。
当周父送给亲家的上好茶叶,被秘书又当回礼送回来时,周秉义与冬梅发生争吵,周秉义一句“这中间没有误会,只有差距”,一语戳中现实。
作家席慕蓉说:
好的婚姻,一定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生活态度一致,人生追求相似,并且拥有共同的信仰。
不同家境塑造的不同的三观、眼界和认知上的差距,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势均力敌的婚姻,不一定最好,却一定最牢。
爱情,需要三观相合,婚姻要门当户对,是永不过时的婚恋真相。
7
关于家庭:
好的家风,是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思维方式,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父母的言传身教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对于周家来说,周父的存在,是一根定海神针。
他虽是个普通工人,但他做事讲原则,为人有格局,明事理,有远见。
他支持孩子们读书,“只要你们愿意读,读到哪儿,我们就供到哪儿”;
他理解周秉义的工作,“你是群众的代表,不完全是我周家的孩子”;
他懂得周秉坤的委屈,“父母不是秉坤一个人的,你们不能因为他做得多,就什么事情怪到他头上,这对他不公平。”
正因为有父亲的谆谆教诲,三个孩子都保持着正直、厚道的品性,这就是家风带给孩子们的财富。
有句话说的很好:
人生的起跑线,从不是外在的任何条件,而是父母给予你的智慧和格局。
一个眼界开阔、目光长远的父亲、一个温柔和善的母亲,才是一个家庭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
春寒料峭之际,《人世间》这部情感大剧,终究也落下了帷幕。
我们曾在剧中看到纠葛,也看到担当;看到自私,也看到纯良;看到苦难,也看到坚韧和达观。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不也就是这样吗?
卑微如尘,却一心向阳,跌跌撞撞,依旧步履不停。
点个赞吧 ,愿大家踏过千重浪,能留爱人在身旁,不忘少年样,也无惧白发苍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