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看懂高士奇泼康熙冷水,才明白他为何是最能混的弄臣
高士奇被阿席熙大骂“弄臣”。
到底何为“弄臣”?
字典的解释是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弄则解释为玩耍,把玩,摆弄,玩弄。
另还有一个解释是弄潮儿。
高士奇这个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享有很高的赞誉。
在《天下长河》里他是康熙单独科考的举人,是一日连接七道谕旨的“南书房行走”大臣,是和明珠索额图三足鼎立的高相。
说他是官场的“弄潮儿”,不假!
泼冷水
在封建王朝统治下,谁敢“泼皇上冷水”?
高士奇敢,而且泼得还颇为大义凌然!
平定三藩后,康熙大半夜在皇宫高兴到奔跑,释放宫中年满16岁宫女,大赦天下,秋后问斩推迟到次年春。太皇太后更是亲自跪迎,大街小巷鞭炮庆祝,百姓更是夹道称赞。
为什么?
这是康熙心中的一根刺,是一生三件大事里主办的第一件,夯实了清朝入主中原的事实,奠定了盛世的基础。
百官更是搜肠刮肚把所有能赞誉的美词都用上了,这个时候不管是拍在马腿上的,还是马屁股上都好使!
索额图更是直接为康熙请封“圣文神武康熙大皇帝”,这马屁拍得够直接,但架不住康熙喜欢听啊。就连明珠也只是加了一点要一网打尽,铁通江山。
“三藩平,西南宁。五省烟尘,七载荡平。江山未靖,何敢称功,东有台湾,离心离德扰我海疆。于今贺,登京华之城而瞭望,四面烽烟缭绕,八方画角悲凉,此诚内忧外患,急危存亡之秋,愿我大清臣民,斯时斯世,万不可有怠惰之心,朕非守成之主,何须谀美之臣,此心民心同念,此身与江山同安。”
高士奇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不仅泼了康熙冷水,更直接打了所有称颂大臣的脸。
一个细节是,当他写道“江山未靖”四个字时,围观的大臣们都默契地远离了;写道“离心离德”时,索额图都忍不住想要制止了;写道“斯时斯世”时,康熙都背对着他站在正前方。
按照惯例,他的命不保,且无人敢求情!平三藩不值得朝贺吗?值得,这是康熙在位的第一个大捷。
只是,比起一时的庆祝,高士奇更懂康熙的抱负,与其花心思拍马屁讨巧,倒不如釜底抽薪当头一棒。
高士奇得康熙赏识,靠的就是会“弄潮”,懂得皇上心思,且把皇上所思所虑当成自己的,他的这盆冷水泼的好,更泼的妙!
他在表忠心,更在表决心,因为康熙是个做大事的,只会高兴一时,却绝不会停滞不前,而他要做得就是提醒皇上保持清醒。
小动作
没有人能未卜先知,更没有能做他人肚中“蛔虫”。
高士奇为了掌握康熙的“动态”,收买了服侍的小太监。
这是大忌,有杀头的风险。
有个问题是高士奇在康熙眼皮子底下的“小动作”,是真的毫无破绽吗?
先说索额图,皇亲国戚,内阁一把手,康熙挑选徐乾学为钦差大臣时,前脚刚说的话,后脚索额图就知道了,而且还用此拿捏了徐乾学。
也就是说索额图在皇宫里安插了眼线,康熙知道吗?
应该是知道的,或许不确定是哪个,但一定知道身边人不一定背景都干净。
用这件事佐证的话,高士奇这点“小动作”,康熙应该也会有防备。
都说做了皇上,就成了孤家寡人,但从康熙一日七道诏书却能看出,皇上也是人,也想交朋友,也想有个懂自己的知己,更想有个不用张嘴,就知道他心中所想的人。
单从康熙刻意考校高士奇医学那段,调侃他“还真是一句话都不掉地上”,对他的“完美”答案感到意外,更感到惊喜。
“棋逢对手”的后一句是“将遇良才”,康熙自身是个好学的人。
对于一肚子学问的人来说,饱读诗书却不得展示,比起大字不是三个更痛苦、更憋屈!
康熙需要一个能与自己同等高度、一样全才的人,交流心得,彼此进步。
高士奇做到了,也掌握了其中的奥秘,或者说这就是君臣之间“不能说的秘密”。有时候,不捅破窗户纸,比一清二白更有意思。
通往罗马的路有千万条,只要选对路,并坚持走下去,就能取得成功。康熙不怕高士奇“走捷径”,只要忠心,他的“小动作”就在可容忍范围内。
真学真本事
数学对于康熙王朝来说,是冷门。
考取功名的学子们不会看,博古弄今的文学家们不爱看,唯有康熙看到外国的几何、圆的度量两眼放光,迫切地想翻译成汉文和满文。
高士奇每天基本上都是被康熙“留堂”的大臣,这点就连明珠和索额图都不能比,为此他的管家还刻意在朝堂外骄傲地大喊过。
康熙“留堂”于他,那就说明与他有说不完的话,这是身为大臣的荣耀,也是独一份的“宠爱”。
但他没有骄傲,反而废寝忘食地加速学习,跟着康熙的脚步,天文地理、医学博文、数学古诗,但凡是康熙会的,他都逼着自己学,而且还得掰开了揉碎了融会贯通,不然很容易贻笑大方,自砸饭碗。
尤其是冷门数学上,他拿到书就读,饿了就随手拿个饼子啃,没白没黑地读。
而这才是重点,他是真的把书读进去了,也是真的爱读书,喜欢读书,历史上称他为“杂家”,重点不在“杂”,而在“家”,能被后世赞为“大家”的,就说明他读书广且深。
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也没有会把一个求学若渴的人拒之门外。
有一个细节是他拿到小太监的“字条”之后,表情很凝重,没有窥得“先机”的半分喜悦,也没有为自己的小聪明儿沾沾自喜。
相反的,他知道自己被康熙看中的“优点”,也明白自己此生只能走这条路,所以,他被康熙的“博学”震惊,更觉得自己前进的道路长且阻。
高士奇有危机感,而且很强烈,以至于他在看书的时候,都未曾舒展过一次眉头。
印象最深的是康熙攻打台湾,组建水军发的那次脾气,同行的索额图满头大汗,明珠套拉着脑袋偷瞄康熙。
君子一怒,横尸百里。康熙愿意听取谏言,但不等于任由他人违背自己的意愿。
唯有高士奇站起来调侃施琅,因为平三藩大醉唱闽南歌的糗事。
他知道一个连求学都过分好学的人,怎么可能允许有人破坏自己的大计,更何况那是一言九鼎的天子?
看似是他出歪招,让康熙拐弯抹角骗取大臣支持打台湾,实则是他知道康熙要的不是征求意见,而是众臣景行。
康熙考校的时候,他博文以对;康熙动怒之时,他歪招一现。不为别的,这是真学真本事的淬炼,更是知识的力量。
忠一人之事,忠一人之心,乃真忠臣。
在修长河第一役之时,高士奇为何主动请缨,下场参与皇帝与大臣的拉锯战,还成了扭转乾坤的一环?
又为何明明掌握了阿席熙的罪行,反而不据实以报,还顺势收了一套豪宅?
715万两白银,除去50万两河道款,他替皇上“榨”出了600万两,只用了12张借据。
就如皇上亲手烧毁的河道贪污名录一样,同样不问他过程,只是顺势不治任何人的罪。
那他到底是奸是忠?
忠的是他既不站队明珠党,也不站队索额图一党,无功无名得了赏识躲在一边当透明。却在康熙最犯难的时候,利用金牌令箭力压两江总督,助力靳辅。
奸的是任由贪官留任为官,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高士奇没有结党营私,也没有拉帮结派,就是一心“钻营”皇上,做皇上肚子里的“蛔虫”。
他是弄臣,是搅弄朝局的弄潮儿,是三入大内的传奇。
有时候,忠奸不重要,善恶也不用泾渭分明,能为百姓谋福利,能为江山打基础的人,就能称得上好官!
纵观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所学皆能用,所求皆如愿,一生得康熙重用,既能善终,还得了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
其实,封建王朝是个人治的社会,也就是人情可以大于国法,只要你后台够硬;官员更是层层相护,层层盘剥。
所有的受贿行贿只需瞒住皇上一人,而皇上也可以用权力收买人心。
但是,不管是国法还是人情,高士奇只要为康熙一人办事,只要忠心康熙一人,那他就是真忠臣!
《天下长河》真人物:毁誉参半徐乾学
昆山过去有一句俗语:“带(戴)叶黄(王)果(顾)李,不如一大荸荠。”意思是说昆山有名的大户人家,戴、叶、王、顾、李几家都不如徐家有名。而这个徐家,就是《天下长河》里的徐乾学家。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徐乾学,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天下长河》里的徐乾学,是个性格懦弱、委曲求全,还有点儿“逗比”的人物,可历史中的徐乾学不是如此。他既是康熙朝大名鼎鼎的学问人,著作等身、藏书无数、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又是一个人品有缺、贪污受贿、失宠骄纵的小人。史书对徐乾学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
才华横溢,著作等身
《天下长河》里徐乾学是康熙16年的进士,其实他考中得更早,康熙9年就中了探花,他兄弟三人,一个状元两个探花,所以叫“同胞三鼎甲”。
徐乾学还有个“好舅舅”,清初大儒、被称为“清学开山始祖”的顾炎武。还有人说徐乾学祖上是明代首辅徐阶,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太多史料支撑,估计是当时徐家的门生故吏大肆吹捧、刻意逢迎。
该说不说,徐乾学的学问的确好,他比高士奇更早来到皇帝身边儿,康熙是个好学的皇帝,徐乾学对皇帝的咨询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徐乾学一生,奉皇命编纂了很多重要的史书,比如《明史》、《大清一统志》,能做《明史》的总编纂,也可见其史学造诣之深。
同时,徐乾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藏书家,他收藏的古籍善本近4万册,收在自家的“传是楼”中,后来演变成昆山四大书院之一。
学问好,人品未必好。
徐乾学有善选拔人才的美称。
康熙11年,徐乾学作为顺天府乡试副主考,从“落榜卷”里发现一个叫韩菼的人才。结果韩菼在殿试拿到了状元,后来他一直做到礼部尚书,徐乾学的“慧眼识珠”名噪一时。
《天下长河》里徐乾学是索额图一派的,事实上他是明珠一党。在发现韩菼的那一届乡试里,他点中了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而且把自己写的书《通志堂九经解》挂在纳兰容若(记住纳兰容若的名字,笔者明天写明珠的时候会重点提到)的名下。
纳兰容若是他的学生,徐乾学反过来溜须学生,自然是为了走到明珠身旁。
徐乾学先跟着明珠混,发现明珠“不得烟抽”又进入索额图阵容,拉着高士奇、王鸿绪打压明珠;见高士奇得皇上赏识,又开始给高士奇穿小鞋,只有利益,毫无操守和底线。
当时有个故事,徐乾学住在绳匠胡同,很多读书人在这里租房子住,天天大声念书给徐乾学听,期望得到徐乾学的照顾,因此绳匠胡同的房价一涨再涨,堪比“学区房”。
徐乾学依靠皇上对他的宠爱,插手各地乡试,给主考官“中举名单”。他给的名单可不是几个人,而是几乎将中榜名单占满了,学生们义愤填膺,炒到了皇帝那里。
徐乾学为啥要给名单?你以为“学区房”是白住的!
圣眷不衰,舅舅“保佑”
能否在康熙朝的“学术界”飞扬跋扈,能随意左右乡试会试,没有康熙皇帝的圣眷是不可能做到的。
徐乾学的“学术腐败”为了捞了大把的引子,还收来了很多有用的人才做“门生”,他在康熙朝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笔者写高士奇的时候,曾经提过一个“怼天怼地怼空气”的郭怼怼郭琇,这人也是徐乾学的学生,还是他的一把枪,看谁不顺眼就让学生弹劾他,文武百官对徐乾学敢怒不敢言。
徐乾学搂银子、拉队伍,就没人能管吗,皇帝看不见吗?
皇帝看得见,闭着一只眼看的。
前文说的顺天府乡试舞弊案,追究起来那是杀头的罪责,可康熙问徐乾学时,他振振有词说:“皇上想用汉人,多取几个汉人学子不好吗?”
我去,这样的理由竟然把康熙说通了,没有对他做任何追究。
不但这件事没有追究,连徐乾学儿子和侄子科举舞弊,康熙也没有处罚徐乾学。
康熙并不昏庸,不追究是有原因的。
徐乾学的最大“后台”并不是明珠和索额图,而是他的舅舅顾炎武。
顾炎武不仅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更是 “反清复明”教父级人物,康熙几次想请他出山帮着“粉饰太平”都被顾炎武拒绝了,甚至专门为他设立的“博学鸿儒科”顾炎武都不去参加。
定鼎中原不久,康熙急需笼络汉人,如果能把顾炎武弄到身边,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可顾炎武宁可坐牢也不趋炎附势,康熙只能善待他的外甥徐乾学和他的两个兄弟。
康熙不仅对徐乾学好,对顾炎武的另外两个外甥也重用。徐元文官至从一品左都御史、徐秉义也在京官任上一直干到退休。
不思悔过,一错再错
康熙21年,顾炎武去世。
徐乾学并不知道真正保佑他的是舅舅,以为皇帝是对他无比的宠爱,此时他的官职已经升到从一品的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月满则亏,倒霉的事儿也就开始了。
康熙27年,徐乾学牵连湖广巡抚张汧爆发贪污案,康熙罢其官位仍留在京城,时不时还对他照顾有加。
徐乾学没有一丝的悔过,反而“放飞自我”。自康熙29年至康熙31年,他和他的家人被控“招摇纳贿,争利害民”等20多起不法事件。
与高士奇的“赚零钱、交朋友”不同,徐乾学手伸得太长,甚至干预地方政务、包庇贪官酷吏,这下彻底惹怒了康熙,让其彻底“退休”。
康熙33年,徐乾学死,无谥号。
《雍正皇帝》里有一个故事,虚构人物刘墨林与徐乾学的儿子徐骏因为一个妓女发生争执,后来刘墨林报仇坑惨了徐骏。
故事是假的,事情是真的。雍正8年,因为诗集中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怀疑是怀念前明,诋毁当朝,徐骏被杀头。
乾隆评价徐乾学:阿附权门品行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同僚评价徐乾学: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
上一篇:罗晋主演的历史剧《天下长河》正在热播,主要讲述靳辅和陈潢如何排除万难治理黄河的故事
下一篇:《天下长河》康熙收“河伯”:只有在明主面前,才华才能得到尊重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最美女性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