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人世间》,被这些越嚼越有味的经典台词再次感染
最近剧荒,重新把前不久刚刚收官的58集长剧《人世间》又看了一遍。
虽然剧情已经非常熟悉,但很多台词品起来依旧感觉口舌生香。
其实好剧就应该这样,不管啥时候都能看进去,
哪怕是重温,也依旧能被感染到,
能随时为里面的东西哪怕是一句台词而共情。
01
拿出点老爷们的样儿,觉着苦吗,自己嚼嚼咽了。
作为男人,可不就得这样,
不要总想着博取谁的同情,
只有自己坚强,才能拨开云雾见彩虹。
02
伟人的宁折不弯,那叫信仰;
凡人的宁折不弯,俩字,娇气。
的确,要懂得迂回,
做人做事一根筋是不行的。
03
女孩的好年华就那么几年,但我觉得,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
年华很短,不要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人生很长,趁着好年华时就要想着开始经营。
04
平淡的日子,因为爱情而熠熠生辉。
为什么不婚,为什么不嫁?
享有爱情才是无憾美丽的人生。
05
爱情不是男女关系的归宿,男女关系的最终归宿是婚姻,爱情可以不顾一切, 婚姻不行。
没错,爱情虽然美好,
但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爱情都叫耍流氓。
06
都当爸了,还有爸揍你,那不就是幸福嘛。
想起一句老话,
父母在,家在;
父母不在,家就散了……
不是吗,兄弟姐妹再多,
一旦双亲离去,
一年还能聚上几回?
07
你想跟我们划清界限,但我还想你做我们的女儿。
有时候儿女闹情绪,耍脾气,
想着要跟父母脱离关系,
可怎能知道,
在父母心中,你永远是他们割舍不掉的心头肉。
08
成人了,就是以后自己的路得自己走,自己的事自己定,任何事。
不要总当妈宝男妈宝女,
父母拿你当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可他们总有一天要老去,
等到要依靠你的那一天,
能撑得起来吗?
09
到那个时候爸爸就听你的了,人越老越小,要不怎么说老小孩儿呢。
所以成人了就不要再做妈宝,
总有一天父母要依靠你。
10
人在台上,门庭若市;人下台了,门可罗雀。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什么时候都要认清,
活在幻想中就会让自己很失落,
影响寿命。
11
做人行事要敢作敢当,
否则,往轻了说是心理素质问题,
往深了说是道德品质问题。
连担当都不敢的男人,
你还能指望他能做成什么大事。
12
吸引对方比追求对方更重要。
所以要让自己变得有魅力,
而内在的魅力要比外表更重要,
外表的魅力可能会是昙花一现,
内在的魅力才是永恒。
13
人这一辈子,你真的在意的,
同时又在意你的人,就那么几个,
这几个人,就是你全部的世界。
不要指望四海天下皆朋友,
人生一世,三五知己足矣,
而这三五个,要时时珍惜。
14
千万别相信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
那全是鬼话,
哪怕是被一块破抹布给盖住了,那金子都永世不得发光。
这话不完全对,
如果不是金子,就算不被盖住,
也永远也发不了光,
所以,在抓住机会之前,
要先使自己成为金子。
15
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最要有的就是自己,
只要有了自己,天塌了都不怕。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千万不要失去自我、迷失自我,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信,
既然来到这世上,
就有你实现价值的时机和地方。
16
你们这个年纪啊,谨慎是一方面,
关键是要敏锐、要热情、要有棱角。
这就是年轻的魅力,
也是年轻的底气,
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
17
亲人之间的矛盾,不能完全以是非对错论处。
所以,该原谅就原谅吧,
亲人之间,为什么非要较真呢?
18
紧动脑子,慢张嘴,只讲立场,不谈是非。
为人处事还真就得有这份心智,
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
19
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有顺序的,
小家不治,必会影响工作,
又何谈治国平天下。
20
傲慢不是他们的错,是双方地位和差距的必然结果。
所以要正视别人对你的傲慢,
因为有差距,
若想不被傲慢,
那就去努力去消灭这种差距吧。
看了央视力荐的《人世间》,我终于明白人为什么要逼自己多读书
人为什么要读书?
央视热播剧《人世间》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这部剧改编自梁晓声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下的变迁。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人们经历了上山下乡、知青返城、出国潮、工人下岗等一系列事情。
在泥沙俱下的命运洪流中,他们改写了平庸的人生,拥有了过去不敢想象的生活。
读书,是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
北方城市的贫民窟“光字片”中,聚集了许多艰难求生的底层民众。
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就住在光字片街道的第一户人家里。
周家共有五口人,分别是周志刚夫妇,大儿子周秉义,二女儿周蓉,小儿子周秉昆。
周志刚常年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与妻儿聚少离多,收入也难以支撑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风餐露宿的艰苦,日复一日的劳作,漂泊在外的孤独,让他的两鬓早早染上了风霜。
他不想让三个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常常嘱咐他们好好读书。
妻子大字不识,却也对书本心怀敬畏。
每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看书时,她从不上前打扰,而是自己默默处理家事。
在父母的支持下,周秉义和周蓉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相继升入市重点高中,并考上了北京大学。
大学毕业后,周秉义娶了副的女儿,官至正厅级。
周蓉则回到家乡的省重点大学任教,成为了该校最年轻的副教授。
小儿子周秉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从小到大成绩平平,没能考上大学。
那时他天真地以为,早点参加工作没什么不好,便去工厂当了一名工人。
可他一去就被安排到了最辛苦的车间,下班回家后,累得倒头就睡。
他受不了工作压力辞职,可等他放下面子去求人安排工作时,又因为学历太低,只能接着当工人,干厂里最脏最累的活儿。
工作辛苦,收入却不高,作为基层工人,他也得不到分房的机会,只能和父母挤在破破烂烂的贫民区。
平时,街坊邻居们常对他的哥哥姐姐交口称赞,见了他却爱搭不理,背地里还称他是“最没出息的老疙瘩”。
周家儿女的不同境遇,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对普通人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走的路。
当你被生活狠狠教训过,就会明白读书有多么重要。
曾经偷过的懒,享受的安逸,都会变成你今后在风雨里前行的疲惫,在泥泞中打滚的辛酸。
有句话说:
“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
在流水线上耗尽力气,也摆脱不了身处底层的命运。
借助知识一步步往上走,才能轻而易举地跨越阶层。
心中有书,脚下才有路。
咽下读书的一时之苦,方能逃过生活的一世之苦。
读书,让人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参加工作后,周秉昆吃了很多苦,常常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看到哥哥姐姐在家里藏了一大箱名著书籍,他闲来无事时,就会拿几本出来翻看。
读了一些书后,他逐渐意识到:
一个人终生头脑空空,榨不出任何知识和思想,就连颗黄豆都不如。
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书,专注地听哥哥姐姐讨论文学。
一部部经典作品,一个个深刻观点,丰盈了他的内心,让他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周秉昆沉迷于读书时,他的工友们却忙着打牌、聚会,在娱乐中消磨时间。
他们不培养兴趣爱好,不关心当下时事,得过且过地混着日子。
周秉昆却从不随波逐流,遇事会坚持自己的主见。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大家普遍把门当户对、工作体面当成第一择偶标准。
周母也为他看中了一个在国营厂上班的女孩,努力撮合二人。
但周秉昆爱情至上,不顾父母的反对和旁人的嘲笑,娶回了带着年幼儿子和瞎眼弟弟的小寡妇郑娟。
这段感情在婚前有多不被看好,婚后就有多幸福。
他们一直相处和睦,患难与共,羡煞旁人。
社会动荡时期,大家为了免受牵连,对不公正的现象都视若无睹。有人为反驳这些现象写了诗,也根本不敢拿出来发表。
可周秉昆坚持维护正义,冒着有牢狱之灾的风险,想办法将诗作刊登在了杂志上。
他坐了半年牢,但也因此获得了众人的尊重,一时之间成为了当地名人。
独立的思想和意识,让原本毫不起眼的他,由内而外散发出了光芒。
有位作家曾说: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渠道。
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如同置身于牢笼,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如今的时代也是如此,到处都充斥着空洞的热闹和喧嚣。
不静下心来读书,就会人云亦云,丧失思考的能力。
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能够包容世间百态,明辨是非曲直,忠于真实自我。
只有当你读过的书足够多,眼中的世界才会足够广。
读书,使人收获抵御风险的底气
自从爱上阅读后,周秉昆时不时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一次,厂里组织文艺汇演,文采不错的秉昆,和两位好友精心策划了一个节目。
他们妙趣横生的表演,获得了工友们的好评和领导的赏识。
事后被领导看重,他被借调到了报社,从干体力活的工人,变成了握笔杆子的编辑。
终于,以前不爱读书的他,重新拿起书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坐在宽敞的办公桌前,他既开心又焦虑,担心自己的稿子差劲,遭部门同事嫌弃。
于是,他每天吃过晚饭,就在书桌前埋头看书、写作,直至深夜。
通过不断学习,他的文章越写越好,领导认可他,部门前辈也愿意传授经验。
后来,他又开始研究曲艺方面的知识,屡次创作出与之相关的优秀文章。
领导看完文章后,大为赞赏,不再干涉他的工作,给了他足够的上下班自由。
等到时机合适,领导还给他转成了正式编制,提拔他为大众通俗刊物的代编辑部主任。
这份工作让他积累了各行各业的人脉,读书学习也让他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写作技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地掀起了“下岗潮”,工厂接连倒闭,工人们纷纷失业,周秉昆和朋友们也未能幸免。
然而,当朋友们被迫到工地上搬砖,去大街上找零活时,周秉昆根本就不用为工作发愁。
他主编的刊物停办了,领导就安排他做了报社所属饭店的副经理。
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同事们又找他一起创办了新杂志,并让他担任主要负责人。
读过的书,学会的本领,成了他在风浪中无畏前行的底气。
想起这样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
浑浑噩噩的人,永远没有选择权,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比成就,而是让自己活得更从容;
不是为了追求大富大贵,而是让自己过得更体面。
这世上没有天降的好运,是读过的书换回了筹码,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周秉昆转行当编辑后,依然与工厂里结交的朋友保持着来往。
当年,他们为了排解工作的辛苦,下班后常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想上大学的吕川和唐向阳,总是推掉聚会,回家看书学习。
平时,唐向阳也是一得空就掏出数理化课本自学,吕川则赶紧过来向他请教书中的内容。
后来,吕川因表现优异,被厂里送去上了大学;唐向阳下乡当了老师,几年后也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短短几年校园生活,让他们走上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道路,跟好友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吕川认识了众多高干儿女,接触了有价值的人脉资源。
毕业后,同学给他提供了门路,让他成为了政府领导身边的秘书。
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一路从秘书升到了副司级干部,成了被前呼后拥的大人物。
唐向阳当上了公司副经理,妻子同样是大学生,儿子也聪明伶俐。
他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好车,还要将拿过奥数奖的儿子送去名校。
而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其他人既无拿得出手的学历,也没不可替代的技能,下岗后的日子越过越辛苦。
有人因过度劳累而患病,人到中年不幸去世,留下妻子和孩子艰难度日。
有人连土坯房都租不起,只好厚着脸皮,免费住在周秉昆妻子的老房子里。
还有人为了当上公园里的清洁工,低三下四地求人、托关系。
他们也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大都成绩平平,想上个普通本科都很难。
年轻时选择的安逸,最终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平庸来偿还。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在日积月累下,终会有天壤之别。
对于读过书的人来说,知识不只是一纸学历,或到处显摆的资本。
它是你人生的通行证,是天堑变通途的机会。
就像作家余秋雨所说: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人世间》中靠读书逆袭的故事,和作者梁晓声的经历如出一辙。
他也出身于贫苦的工人家庭,上山下乡时期当了一名兵团战士。
由于爱读书,爱写作,他被兵团推荐到了复旦大学学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直至晚年,梁晓声也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认为: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
遍阅群书,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
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和心思,都会化作未来某个时刻的惊喜馈赠。
那些融入血液的文字,会带你横渡万丈迷津,奔赴花团锦簇的前程。
上一篇:《人世间》近尾声,最令人讨厌角色出炉,干的事,一个比一个离谱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最美女性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