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剧中康熙质疑父亲顺治帝早亡还是出家?让我来回答他
剧中康熙追问孝庄太皇太后,想知道国史馆里没有的真相,父亲顺治皇帝是亡故还是出家。其实不只是康熙有此疑问,就算如今现代人也想知道结论,这在历史学界也有争议是确实存在的。
天下长河剧照
不只是《天下长河》电视剧,历年来很多影视作品中,有关清朝时期的人物和内容时,关于顺治皇帝的死因和去向都有艺术加工和描述。
顺治皇帝正史记载24岁早亡,历史上关于此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病故说”、一种是“出家说”。存有争议的内容就是得天花病亡和去五台山出家。那么就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来梳理一下历史脉络,还原顺治帝的一生,然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天下长河剧照
顺治是怎样一个皇帝
作为大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他的生母就是《天下长河》剧中的孝庄太皇太后。经过一番皇位之争,在多尔衮的支持下,于1643年当时才6岁的福临在关外登基,次年入关临朝紫禁城。
顺治皇帝
由于顺治皇帝年幼,一直由叔父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主政,直到7年后多尔衮出外射猎时死于滦河,14岁的顺治才开始亲政。
少年皇帝满怀社稷,励精图治,在大清初年与中原民族大融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自己亲身研学中原汉族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对孔子的思想基础的治国理论甚为推崇。
并且号召满族诸王和大臣学习汉文化,安抚民心,曾亲率朝臣行祭拜孔子大典。还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倡导“忠孝节烈”。重用并提升汉族官员的官职和权利,整顿吏治而稳定社会。这让中原天下文人和百姓对于清朝统治有了初步的认同。
顺治皇帝和董鄂妃
《天下长河》中有一段剧情,康熙在牵马时,骑在马上的太后口中提到的那个“姓董的小狐狸精”,便是董鄂妃。
天下长河剧照
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进宫后升迁到皇贵妃的速度,可谓历史罕见。自古皇帝的后宫就很难有真感情和独宠一说,但顺治却做到了。当时才18岁的董鄂妃已经被册封为皇贵妃,虽然离皇后就差一步。但是却受到了顺治皇帝的万般宠爱于一身。
如果不是孝庄皇太后的阻挠,顺治皇帝真会为了她而废后。不过有句话叫“红颜薄命”,董鄂妃对于顺治皇帝的万般呵护没有享受多久,体乳多病的她22岁时就香消玉损。
董鄂妃的早亡可以说改变了顺治皇帝的一生,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这位失意皇帝的英年早逝,两人相继离开不过才半年的时间。顺治 也就有了“不爱江山独爱美人”的后世历史评价。
董鄂妃
顺治帝“病故说”
《清世祖实录》是记录顺治一生活动的卷宗,关于顺治驾崩的记述,书中记载如下: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不视朝”,免去群臣朝贺礼仪。同日去太庙祭祀,也指派官员代替自己前往。初二日,顺治身体不适。初六日,应当顺治亲自参加的大享殿礼仪,仍派官员代替前往。同日,传谕赦免京城内除“十恶不赦”死罪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夜,“上崩于养心殿”。
还有给顺治帝起草遗诏的官员王熙曾提到,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突然于子夜急召他入宫,并说:“朕得了天花,将不久于人世,你要详细记住我的话,马上拟定诏书”。
中书舍人张宸在书中写道,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四,群臣向陛下请安,得知陛下身染重病。初七夜晚,朝廷宣布大赦刑狱,为皇帝祈福,接着又传谕民间,不许炒豆、点灯、泼水,这些正是民间为天花患者祈福的风俗。初八早晨,朝会例行取消,只让少数重臣摘帽入内。
以上所述顺治病故时的记载,可以确认他是得天花而亡的。根据其他记载和记述,还原一下当时顺治得病的前后过程。
顺治和董鄂妃(剧照)
心爱女人的死,让这个皇帝没有了往日的雄心壮志,治理国家没有动力,整日郁郁寡欢。由于此前已经对佛学有了一些领悟,专心向佛以求寄托,并且剃了头发,做起了“光头天子”。
这时的顺治已经无力亲政。一心想着能够出宫入庙,当个真正的和尚。但是受于皇家限制不能如愿,便让身边最宠信的太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代替自己出家。
1661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去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当天回宫后的晚上就确诊感染天花,随后多日高烧不退。到初七日,立遗诏传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就是后来的康旭皇帝。这位年仅24岁的皇帝在这一日,在养心殿驾崩。
而那个鼓动顺治皇帝学习佛法的吴良辅,随后也被孝庄太后严令处斩了。
得天花的顺治(剧照)
顺治帝“出家说”
顺治皇帝推行新政,融合汉族的国策,本来是很好的治国方略。但是多尔衮死后的各方势力盘根错节,顺治不能充分主导自己的想法,朝中大臣给予的压力让他力不从心。
从政的失意,加上董鄂妃的死,让他彻底崩溃,出家对他说是最好的去向。早在顺治十四年,即1657年,顺治在身边太监吴良辅的影响下,开始慢慢研习佛家理论,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顺治帝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对于中原各种文化和宗教的了解,增加和完善清朝统治的思想,但是没有想到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还给自己取个法号名为“行痴”。可见顺治皇帝对佛学的痴迷程度,以至于在董鄂妃死后,认为自己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得以解脱。
顺治与僧人交流(剧照)
对于顺治出家虽然没有直接的佐证,但是历史上一些相关的迹象,好像也能说明其中隐藏的事实,比如:
1、清朝学者吴梅村的《清凉山赞佛诗》中,曾经暗示了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的事实。
2、康熙初年,孝庄皇太后经常带着小皇帝康熙到五台山礼佛。为什要去这么远的五台山确实令人费解,似乎预示着什么内情。
康熙五台山寻父(民间传说)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五台山,寺院里用的都是皇家使用的精美器具,这不得不联想到五台山跟顺治的关系。
由此来看,当年孝庄皇太后看到每日受着感情和政事双重折磨的儿子,心有不忍。想着如果眼睁睁看着他就这样死了,还不如随了他的愿,于是瞒天过海让顺治落脚五台山出家,也未可知。
结语:从历史文献和各种记述来看,顺治皇帝因生天花而病故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他相传的信息和各种迹象,又扑朔迷离的表现着顺治和五台山的关联,作为清朝廷入关后的第一大谜团一直没有最终的定论。但是顺治皇帝在有限的当政时期,为中华大地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历史值得肯定。
《天下长河》的稀缺与割裂
回望国产剧发展,历史题材大剧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至今仍在国产剧豆瓣评分榜首的《大明王朝1566》,以及收视口碑双赢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大秦帝国》《贞观之治》《大明宫词》《汉武大帝》……一大批历史大剧至今仍能让观众频频回味。
在上述作品的辉煌后,古装历史剧经过繁荣、混乱、魔改、历史虚无等争议,自2019年起整体数量锐减,期间至今仅有《大明风华》《清平乐》《大秦赋》《山河月明》等寥寥可数几部独苗,其中也没有出现口碑特别出挑的新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古装”的大分类下逐渐被更多架空年代历史背景的细分新类型所代替,再叠加上穿越、换身、悬疑、甜宠等种种类型要素,也慢慢在剧集市场中占得了一片大天地。
但显然,原有的那些历史剧仍大有市场,有很多观众怀念着曾经的历史大剧盛世。11月11日开播的《天下长河》其实就承载了这样的观众预期——故事放在清代康熙年间,以智力黄河水患为故事主线,不披着历史外皮谈恋爱、不乱用所谓“流量”, 罗晋 、尹昉、黄志忠、奚美娟、梁冠华、 苏可、陆思宇、公磊,老、中、青三代基本都是演技扎实的演员,开篇治水的大场面开始就影像质感颇佳,熟悉的历史大剧真的回来了吗?
河治、吏治、思治
《天下长河》 的故事自康熙十五年的黄河水患开始,年龄刚过二十的皇帝面临着水灾和吴三桂造反的双重苦恼,朝中索额图与纳兰明珠两位大臣也各怀私心争斗不止。而在河道上,大臣索额图推举的河道总督王光裕却贪墨饷银,还把罪责推到在现场拼命最终无可奈何炸堤泄洪的安徽巡抚靳辅身上,随后王光裕在索额图的威逼下自杀,靳辅则被于振甲押解进京,又在途中结识了年轻的“治水奇才”陈潢以及与陈潢一同赶考的高士奇、徐乾学,而这些人都将成为后来康熙朝中的重要人物。
从整个故事的梗概来看,《天下长河》的大布局与《大明王朝1566》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后者是以“改稻为桑”国策作为暴风眼,进而将故事讲到海瑞、严党清流之争以及朝堂政风根源,而《天下长河》则从“黄河治理”入题,事务的背后也仍然是朝中索、明两党大臣的争斗,以及康熙在其中的制衡和选择。
这也就意味着《天下长河》 至少有三层故事内容:
其一是“治河”,要看靳辅、陈潢搭档采取何种方法成功治理水患,如何去成就千秋功业;其二是“治吏”,官场丑恶,在治水的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牵扯到朝中大臣后会有多少血雨腥风,如何疏通吏治去推行正确的治水方法,康熙如何利用索、明二人,高士奇等人如何一路高升;其三是“治思”,百姓社稷的福祉,究竟是何种理念更能达成目标,对此靳辅、陈潢、于振甲、高士奇乃至康熙或许都有着自己的一套思想哲学。
从整个故事的结构,布局的完整、思想立意的高度而言,《天下长河》是有着不错的基本素质的。剧集片头打出的定位是“历史传奇剧”,既然是历史而又传奇,那么就一定是“大事不虚构,细节不刻板”的模式,既要追求可考历史的真实客观,又要在历史模糊的细节上尽量强化戏剧性、提升可看度。
分众化需求与大众化内容的矛盾
只不过关于《天下长河》的不利评价,也基本就集中在这些为了影视叙事、丰富观感而填充的“细节”上了。
有一些争议是见仁见智,纯粹的喜好问题。比如罗晋的配音,有些观众不喜欢说中气不足,又比如奚美娟饰演的孝庄太皇太后,表演风格与大众熟知的《康熙王朝》里的斯琴高娃差异巨大,有些观众不习惯,甚至还有直接将清朝剧一棒子打死的评语……等等此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
还有一些争议则是读娱君想分析的重点:风格的割裂问题。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创作者,大家基本都认可一部作品的总体风格应该是自洽的。比如《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严肃、宏大叙事的作品,就绝少出现明显填塞“喜剧元素”的做法,即使是有喜剧性桥段,也多考虑与人物鲜明性格相结合。
但《天下长河》的做法却很很让人迷惑,编剧将明珠、索额图设计成了一对喜怒形于色的“丑角”形象,两人话里有话互怼不断,御前小动作频频,几乎像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大人和纪大人的设定,只不过两个都不是好人。明珠一出场转圈淋雨,索额图在御前又是摔汗到明珠脸上,又是抬腿从靴子里拿东西,总之这俩人从第一集开始就成了笑点来源,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部剧基调的一致性,造成了观众出戏。
倒不是说不能、不应该把明珠索额图塑造成这样,而是剧中其他人都不这么演,不应该单独把“喜剧人”拎出来演。剧里边,“海瑞”黄志忠饰演的靳辅是一脸正气、言之凿凿为国为民的大臣,尹昉饰演的陈潢是才气横溢、自信满满、言语锋芒的青年,奚美娟饰演的孝庄是温中带威的生活化演技,任谁都和明珠、索额图这种特别明显的为了喜剧元素而特意设定的风格不一样。
《天下长河》 由张挺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这一点与他上一部古装历史剧《大明风华》一致。张挺本人的编剧功底本是不容小觑的,早在1999年,张挺编剧的电视剧《警察李酒瓶》就拿过金鹰奖,此后还有《看车人的七月》《居家男人》《四世同堂》等多部豆瓣8分以上的编剧作品,除了2018年翻车比较严重的《创业时代》外,张挺的编剧水准一直还是可圈可点的。
如何消解严肃和枯燥对部分观众的“劝退”,的确是很难的问题。治水关乎生命和社稷,是严肃的;官场丑恶往往祸及普通百姓,也是严肃的;帝王跟前唯唯诺诺,一不小心丢了脑袋,同样也是严肃的。就像《大明王朝1566》几乎通篇严肃到底,虽然如今博得了国剧第一的口碑,可在当年却是遭遇历史级收视冷遇的。反而是如今被学者和观众诟病不少的《康熙王朝》,有大量的通俗化情节和虚构,反而从当时到现在都是同类剧中传播度最高的。
但很难说张挺导演的处理方式是最佳的。在此前的《大明风华》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大量“加工”以及“朱家三代搞笑日常”的生活化叙事,就已经让不少为了“历史剧”而来的观众尤为不满。
但往深层次说,造成这种割裂的其实是越来越分众化的内容市场用户需求,与不得不追求最大化受众的“主流大剧”的矛盾——喜欢历史正剧的人,会比当年《康熙王朝》的时代更加不能接受“戏说”,把影视剧只当消遣的人,会比《大明王朝》时更难以忍受严肃叙事,而现如今的历史大剧试图同时吸引讨好这两端的观众,才造就了《天下长河》里这些“拧巴”之处。
另一个缺点在于,为了丰富人物交互所需的大量细节,《天下长河》的大量戏剧转折又是比较老套、公式化的,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就如康熙私服出行、相识高士奇的许多细节,说起来恐怕仍然是一些眼熟陈旧的剧情安排,这也影响了部分年轻观众追剧的热情。
结语
《天下长河》于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可以说是下半年双平台融合后的一部重磅大制作。目前来看该剧播出成绩不错,酷云EYE数据的直播关注度、市占率连续多日在卫视黄金时段第一,网播方面,猫眼热度、灯塔热度都未能进入单日前三,但考虑到该剧网络端受制于芒果TV单平台用户规模和大量网剧竞争,这一成绩也在合格范围内吧。
虽然从电视剧艺术角度来说,《天下长河》存在着一些市场与表达之间矛盾而生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仍然是近年来比较难得的一部历史剧。从大的剧情结构设计来说有过去历史正剧的影子,场景搭建制作、镜头语言也基本无可指摘,可以明显看出花费了大力气去拍摄“治水”的真实和艰难,而从人物塑造来说虽部分落入俗套,但也有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部分,诸如于振甲与靳辅关于善恶的对话、陈潢那种一往无前的志气,都确有一股动人的力量在内。
总体而言,在这个历史剧凋零的市场里,《天下长河》还是值得一观、瑕不掩瑜的吧。
上一篇:天下长河:一日七迁的高士奇,表面看似风光,实则被皇帝摆了一道
下一篇:天下长河:三老太爷是谁?令徐乾学闻风丧胆的人物,可比索相厉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最美女性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