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高士奇:一代权臣巨贪,何以明珠巴结、康熙终身宠幸?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瓶庐,又号竹窗。
浙江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市)。生于清顺治二年九月八日(1645年10月26日),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
他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因偶然的机会受到康熙知遇,从落魄京城的一介寒儒入值内廷,在南书房中参与机要,润色诏敕,地位荣显一时,被清人比做李白、宋濂一流人物。
高士奇出身于小康之家。先人在杭州姚江、西溪两地留有房舍田产,家境颇为饶裕。他幼年读书的“诜宜楼”座落在西湖南屏山下,楼前花木扶疏,修竹掩映。读书之暇,高士奇与朋友徜徉于湖山之间,觞丝弄竹,吟诗作画。
1、落魄“隐士”
康熙二年(1663年)秋,高士奇在杭州参加乡试,名落孙山,次年三月,被选入太学。他与新婚妻子一同前往北京,准备参加顺天乡试。初到京师,高士奇囊中存金丰厚,一度仍旧过着悠闲、阔绰的生活。当时京中满洲贵族每于春秋两季,驾鹰牵犬,出城田猎。一些纨绔子弟也纷纷仿效。高士奇一度也“喜谈任侠,颇习弓矢”。
康熙五年(1666年),他春游西山,见到玉皇阁下有荒园一所,苍松掩映,清溪流淌,景色宜人,便在其中筑室三间,做为消夏别墅。
酒足饭饱之后,散襟坦步,往来于林壑之闻,遇山僧,坐谈迂阔,有时还略具酒茗,以助谈兴。从城内携往西山的书籍,自经史子集、天官地志、律数医药、种艺方言、经卷黄老之类,无所不备。高士奇每日“随意取而读之,时或开卷有得。小倦即投匡床偃息,恬然无梦”。
康熙五年(1666年)秋,高士奇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再次落第。不幸的打击接踵而至。
他父亲病死后,家乡的房舍田产被人侵吞、变卖一空。昔日家资饶裕的文士转眼间便成了一文不名的穷措大。高士奇在这沉重的打击下一度变得异常颓唐,终日啸傲狂歌,与酒为伍。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高士奇开始闭门苦读、致力经史。
他对妻子说:
“余少遭闵凶,异乡羁旅。亲戚故旧多弃而不我与顾。当深自刻励。”
为了维持生计,妻子将陪嫁的簪环首饰典当一空,最后不得不靠借贷度日。康熙六年(1667年),一位故友来访。见高士奇一家鸠居于颓檐陋室之内,四壁空空,责备他不理生计,高士奇却写下“萧条壁立似相如,只有元龙气未除。博醉且沾千日酒,消愁还读十年书”的诗句,聊以解嘲。
2、康熙宠臣
然而,空读诗书毕竟无法解除腹中的饥渴。在严酷的生活现实面前,高士奇不得不放下自命清高的文士架子,操起秃笔破砚,来到报国寺庙市廊下,靠出卖字画,代写条幅、喜帖子糊口。
报国寺是当时北京的著名庙市之一,市上百货具陈,目迷五色。往来其中的既有平民百姓,士绅清衿,也有王公贵族、痞棍无赖。数年的卖文生活大大丰富了高士奇的社会阅历,从一个不诸世事的书生逐渐变成了一个八面玲珑,善于察颜观色,能与各色人等周旋的人物,在与庙市上的字画、古董商人,书铺老板的交往中,高士奇对书画鉴赏、版本甄别也有了相当造诣。
康熙八年(1669年),高士奇进入国子监就读,肄业后谋到一个书办的差事。不久,宫中关帝庙进行翻修,门楹需要重写,这份差事落在高士奇头上。
当时恰逢他的生日,在痛饮数杯之后,拂开云笺,提笔在手。微醺之中,回想起少年时代悠闲,绕裕的生活,初到京城时气吐长虹的志向,服下三旬九食,残杯冷炙的落魄情状,不禁文思激涌。他索性按照贺新郎的曲牌,信笔写下《生日感杯》一词。慨叹身世,抒发胸臆。然后才饱沾浓墨,乘兴写下“天子重英豪”,五个酣畅淋漓的大字。
不久,康熙途经关帝庙,见到匾额上那几个神彩飘逸,清劲挺秀的题字,“大加赞赏”。立刻传问:是何人手笔?侍从询问后,说是高士奇。
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三日,康熙特命翰林院对高士奇等人进行考试,对高士奇的书法极为欣赏,将他擢为第一,命留翰林院供奉。
又传旨:
今后凡朕经筵讲义,令高士奇一人誊写。
高士奇每日抄写完毕,还要与妻子在灯下反复校读,常至夜半方止。
康熙十一年(1672年)闰七月二十五日,康熙在懋勤殿召见高士奇,问籍贯年齿,命他写大、小字,赋五、七言近体诗。次日,高士奇又献《东巡赋》一篇,康熙对其诗文赞叹不已,命赐内府锦襦。
高士奇骤被恩宠,举朝瞩目。高士奇等人入侍内廷后,大大开阔了康熙的视野。
从隽永的诗词和丰富的书画艺术中,康熙愈发体会到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瑰丽多彩。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为争取汉族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对“文治”问题日益重视。
数年后,康熙学问大进。
他兴奋地对大臣们说:
“朕初读书,内监授以四子本经,作时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
精于世故的高士奇对康熙祟尚儒雅,好学不倦的“圣蕴”更是看得了然。他一再对康熙说:
圣上所治,乃帝王之学,“又非徒事章句者所可窥测万一矣”。
3、入值南书房
康熙十四年(1675年)冬,清廷复设詹事府,康熙特命高士奇任詹事府录事。
高士奇在詹事府任内除陪同康熙吟诗写字外,还负责整理内府典籍,鉴别宫中收藏的书画珍玩。终日徘徊于玉轴牙籖之间,陪皇帝吟风弄月的文学侍从生活,无法满足高士奇在仕进闻达之途上飞黄腾达的强烈欲望。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一月,高士奇被升为内阁中书,食正六品俸,赐居西安门内。十二月,康熙在内廷设立南书房,高士奇、张英经康熙钦定,成为首批入值南书房的汉族官员。
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加强皇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有关军事、朝政的密诏多由南书房官员起草誊录。
高士奇入值南书房后,每日“报筹而入,送烛而归”。有时密诏拟就,已经漏下三刻。康熙特谕:宫中禁门,待高士奇离去后方可落锁。
为防止发生意外,康熙还经常派禁旅骑校护送高士奇返回寓所。
不久,高士奇开始利用南书房“密勿深严”的特殊地位结交内廷太监,窥探康熙的起居活动。他每日入朝时,在一个荷囊内装满金豆,太监每报一事,便以金豆一颗酬谢,“以是宫廷事皆得闻”。
高士奇得知康熙正阅读某书,便立刻将这部书取来,仔细阅读。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领旨奖谕高士奇说:
“尔在内办事有年,几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特旷表里十疋,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
不久,特进高士奇同博学鸿儒科出身,擢为翰林院侍讲。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先后前往东北、江南各地巡视。高士奇多次随驾扈从。临行之前,他大量搜集史册、山经、地志,将沿途经过的山川郡县、扼塞边关的有关记载,抄录整理,途经此地时,便与康熙立马议论,“抚今追昔,究论兴衰治乱之由而咏怀古迹”。
每成一篇,高士奇便倚马奉和,“不经忖度而妙合风雅,时蒙上贵叹,数召入帐殿赐食,夜深乃退”。
康熙首次南巡,途经镇江金山寺时,寺僧请御题匾额。西对江水浩淼的壮阔景色,康照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词句加以形容,濡感良久,无法落笔。高士奇见状,悄悄在掌心写下几个小字,学装趋前磨墨,微露其迹。康熙见了,立刻照其所拟,挥笔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大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高奇在扈从巡视塞外时中暑,康熙令御医前往提治,并赐以冰水,在康熙的眷顾、提携下,高士奇的地位不断上升。
由右春坊右庶子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再迁侍读学士,并充任《大清一统志》副总裁。
4、弹劾明珠
数年前,高士奇极力巴结的权臣明珠等人,此时反需向他探访内廷消息。每送高士奇返回府邸,“九卿肩與伺其巷皆满”。明珠亦在其内。高士奇直入家门,晚饭后才派人请明珠入内。“必语良久始出”。其余大臣,或延一、二人内语谈,不能遍及。令家人出门相告:“日暮不能见,请俟异日也。”诸肩舆才纷纷散去。
康熙二十四年(1635年),号称士林魁首的徐乾学奉旨入值南书房。
高士奇与他结为心腹,朝中逐渐形成了以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为首的江浙官僚集团。学士非出三家之门者,则不为世人所重。
内外官员的贿赂使高士奇很快成为家产“数百万之富翁”。
他用这笔钱在京城、家乡广置田宅,并与人合伙,经营缎号营利。对不肯纳贿者,高士奇便想方设法,加以排挤。内阁学士郭棻得到高士奇的照顾,任职后未曾酬谢。
高士奇极为不满,对同僚忿然说:
“渠之得为学士,谁之力也?皆予为之左右。得至此,从来不曾见他一匹缎,一只铜杯。”
不久,郭棻便遭到“才品平庸,尸位游职”的参劾,被革职。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高士奇、徐乾学等人与明珠之间的权势之争日趋尖锐。
在与徐乾学兄弟唱和的诗中,高士奇将明珠等人比做表甲称雄的牡砺。而明珠等权重亦为康熙所不许。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初,直隶总督于成龙在康熙谒陵途中举告明珠等人贪赃枉法。康熙回京后,立刻召见高士奇,询问此事。高士奇将明珠、余国柱等人“声势奸利之状”一举揭发。
康熙问:“似此何无一言也?”高士奇答:“谁敢?”康熙暗示说:“满洲不敢,汉官何谩?”高士奇反问道:“汉官独不要命耶?”
康熙说:“若等势重于四辅臣乎?我欲去之,则竟去之,有何怕?”
高士奇闻言,立刻表示:“皇上做主,有何不可者?”
随即向徐乾学传达了康熙的旨意。徐乾学以门生郭琇的名义上疏参劾明珠,疏稿由高士奇持入内廷,交康熙改定后启奏。不久,明珠及其亲信党羽纷纷被革职。
5、权奸斗法
明珠失势后,高士奇志满意得,企望能早日从南书房这一储材要地跃登高位。但时隔不久,他便因纳贿受到参劾。
先是,高士奇、徐乾学、陈廷敬等人为贪得贿银,迫福建布政使张汧出任湖北巡抚。
张汧表示:
自己年事已高,为布政使足矣,不敢妄意巡抚。高士奇等人致书相逼,“谓不成当便得奇祸”。
张汧无奈,只得应允。康熙二十六年冬,张汧因搜刮贪黩被参,康熙令直隶总督于成龙前往严审。张汧供出在京纳贿诸臣,并将高士奇、徐乾学等人逼迫他出任巡抚的书信一一呈上。
康熙见南书房大批心腹重臣被牵入此案,密召高士奇入宫,当面询问。高士奇见此事已无法掩饰,便对康熙说:
“督抚诸臣,以臣蒙主眷,多有馈遗。其实圣明威福不旁落。臣何能参与一字?在彼诚无益,在臣则寸丝粒粟,皆恩遇中来也。”
康熙听了这番奏对,不但未对高士奇加以责罚,反而面露微笑。数日后,康熙特领谕旨:“此案若严审,牵连人多。就已审实者即可拟罪,勿令滋蔓。”
由于康熙的有意回护,高士奇仅被解除任职,仍入值南书房,管理修书事务。
高士奇被解任后,康熙对他宠任不衰。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春,高士奇随康熙南巡,二月十日,康熙在高士奇的故居杭州西溪山庄内写下五言诗一首,又书“竹窗”两大字赐高士奇。
当时江浙官僚集团内部的权势之争不断加剧,徐乾学串通寓居南京的前大学士熊赐履攻讦高士奇招权纳贿。
康熙在南巡途中向高士奇暗示:“汝也要防备”。“也有人说你不好哩”。
康熙返回北京后,再次向高士奇暗示,有人参劾他招权纳贿。
高士奇问:是谁?康熙索性明言相告:“即汝平日所夸之熊赐履也。”
高士奇早在回京途中就已通过康熙左右的太监探得此事原委。
他神闲气定地答道:
“即此可见臣在皇上面前说人不好,也非与臣不好,说人好也非与臣好。但是别人说臣还可,熊赐履说不得臣。臣虽不与相交,然书札时常往还。他与臣书说臣人品是程朱一流。岂有程朱会招权纳贿的?”
康熙闻言忙问:“书札何在?”
次日一早,高士奇便将熊赐履的书信全部呈上。康熙阅后,“笑而存之”。
徐乾学见熊赐履的参劾未能奏效,便授意门生郭琇参奏高士奇、王鸿绪等五人招揽事权、奸贪坏法。郭琇在上疏中痛诋高士奇等“豺狼其性,蛇蝎其心,鬼域其形”,请康熙将他们“明正典刑”。
郭琇的奏疏刚刚脱稿,高士奇已通过自己的心腹将疏稿抄来,提前进呈康熙。
郭琇的奏疏上达后,“因上先见之,高(士奇)遂受病甚轻”。
高士奇遭到徐乾学的倾轧,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在寻找机会,准备报复。
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御史张星法参劾山东巡抚钱钰贪黩。高士奇与钱钰有同乡之谊,他立刻抓住这个机会,为钱钰出谋划策,对徐乾学、郭琇等人进行报复。
钱钰在上疏中说:“郭琇曾以私书致臣,嘱荐山东知县、教谕等官,臣概不允。”
郭琇被触怒后便嘱托张星法“捏造虚款”,妄加参劾。根据高士奇的建议,钱钰将徐乾学、郭琇嘱托荐举亲信的书信一并呈上。
康熙见诸汉官内讧不已,令高士奇、徐乾学、王鸿绪等人休致回籍。
6、权臣得以善终
高士奇回到杭州后,终日避人晦迹,隐迹藏身。闲暇时便在园中修植竹树,分畦种菜。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徐乾学受到明珠亲信的报复,异常狼狈。当年中秋,徐乾学特地来到杭州,希望与高士奇重修旧好。高士奇托病不见。待徐乾学去后,他挥笔写下“莫道孙庞事可嗔,争长争胜岂无因?中山狼性尤奇毒,才赖全躯便噬人”的诗句,感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
康熙三十三年秋(1694年),高士奇奉旨赴京修书,仍入值南书房。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士奇随康熙西征,平定噶尔丹叛乱。战事结束后,他受命主持《平定朔漠方略》的编纂。
次年,高士奇以母老奏请还乡终养。临行前,其母被封为一品太夫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高士奇被授为礼部侍郎。当时他已年近花甲,对官场上朝夕惕厉的生活衔生倦怠之情,便以母老谢任。次年春,康熙南巡,高士奇至淮安迎驾,扈从返回北京。
康熙屡次召他入宫,“赐予优渥”。不久,高士奇返回杭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卒于家。康熙“以其伸朕学问者大”,赐谥文恪。
戏中灰头土脸,戏外风度翩翩!《天下长河》男演员对比照太有趣了
好久没看过这么高品质的历史剧了,《天下长河》的出现让这类题材的剧迷终于得以满足,该剧以黄河水患治理为切入点,视角新颖独特,也呈现了关于康熙帝年间的政治风云和人物群像。
像这类剧作向来给人枯燥乏味的观感,而该剧却不乏古早戏剧式的幽默桥段,朝堂里各大奸臣忠臣每个人都有两百个心眼子,斗智斗勇的戏码太精彩。
而且剧情里细节满满,对于传统治水工艺技术的展现也赋予了该剧别具一格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看得出剧方制作的用心。
不仅如此,为了契合剧情和场景,剧中演员们也把反差感拉满了,尤其是男演员们戏里戏外大有不同,对比照相当有趣了。
第一位就是男主罗晋,在剧中挑战了康熙这样一位帝王的形象,身穿龙袍端坐在朝堂之上时自带一种不怒自威的上位者气场,怒斥大臣们的凌厉眼神太有戏,看得人忍不住屏住呼吸,不敢吱声。
然而皇帝并不是全程都高高在上,能够深入百姓,体察民情,穿着最简单的粗布长衫,收敛了一身的气势,坐在百姓中间看陈天一表现不俗的才能后,嘴角勾起一抹赏识的笑意,帝王的深不可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别看戏中的罗晋给人十足的压迫感,造型大气沉稳,戏外的罗晋却有着儒雅温润的气质,浅棕色系的毛衣配上白色长裤,顿时就有韩剧男主那味儿了,时尚感拉满。
第二位男演员黄志忠也是观众的“老熟人”了,长相就自带正气凛然的范儿,在新剧中他饰演治水能臣靳辅,刚出场就身披蓑衣冲到黄河沿岸,与将士们同生共死,英勇无畏的精神真的深深触动到了观众。
可惜的是被奸臣陷害,不光担上贪污赈灾款的骂名,而且被卸下官服押送回京,这一路的靳辅简直饱经风霜,头发凌乱不堪,前额都长出来发茬,用灰头土脸来形容也不为过,看得人心里替这位忠臣感到不公。
黄志忠的演技毋庸置疑,角色的正直、胆气都深入人心,只是没想到这位戏骨的现代装造型十分惊艳,西装革履的样子风度翩翩,哪里还有受窝囊气的模样,反而有着不输给男主的大气,反差感真是绝了。
第三位男演员尹昉是中生代里的实力派代表之一,印象里的他还停留在《少年的你》中的郑易,年轻帅气的外表太吸睛了。
而新剧中他却差点让人没认出来,饰演的陈潢穿上破衣烂衫,身上还沾着泥巴,整个人邋里邋遢,难怪明珠见到他后直接称对方为“叫花子”,这造型太有迷惑性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康熙见到他擅于治水的才能后格外欣赏,可他却依旧保持一副嚣张不羁的神态,举手投足都有着不拘小节的高人风范,还敢跟对方打赌,直言自己是“河伯”转世。
就算知道皇上的身份,也直言不讳指出治河的难处,痛骂朝堂上的贪官污吏,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多一分太做作,少一分又不够劲儿,尹昉的演技终于被观众看到了。
而戏中受造型的影响,尹昉的颜值也大打折扣,其实戏外的他还是标准的男明星类型,五官立体,棱角分明,留着干净清爽的短发,演偶像剧也是绰绰有余,能抛开颜值来演绎角色实在难得。
第四位男演员是陆思宇,剧中饰演的高士奇一开始壮志难酬,屈居于索额图的府上担任小小教书匠,费尽心思想要往上爬却处处遭到打压,整个人充满了颓废、卑微的气息,但始终没有忘记那口志气。
好在他等来了时来运转的那一天,一日七迁,成为继索额图、明珠之后朝堂上的第三位相爷,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真是“一夜就到了头了”。
这时的他人到中年,脸上带着饱经风霜的痕迹,喜极而泣,哭得酣畅淋漓,极具感染力的演绎让人心里都忍不住替他欣喜,痛痛快快地舒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光是看高士奇的形象很难猜到戏外的陆思宇其实更偏向硬汉的风格,从健身照来看,身材不是一般的健硕,仿佛一拳能打倒十个索额图,堪称行走的荷尔蒙了。
而且陆思宇还是那种“脱衣有肉,穿衣显瘦”的类型,换上简单款式的衬衫和白T恤,扑面而来的成熟魅力,这反差也不是一点半点啊。
第五位男演员则是赵麒,在剧中饰的徐乾学就是妥妥的搞笑担当,他成长于地主世家,擅长阿谀奉承,靠着贿赂的手段平步青云,巨大惊喜下直接呆傻住了,配合上他的小胡子,看上去滑稽又可笑。
这个角色就是标准了“丑角”了,要演得自然生动并不简单,不是靠着扮丑就能可以的,赵麒无论是面对大臣时诚惶诚恐的怂样儿,还是真心替好友高士奇高兴的笑脸都让人物性格更加饱满立体。
镜头中的赵麒用细腻的演技把这个复杂的小人物给演活了,而戏外的赵麒剃了滑稽的胡子,换上现代装后也刷新观众的认知,不夸张的说,减龄至少十岁,从标致的五官也能看出他年轻时也是个大帅哥。
除此之外,像李昕哲饰演的靳治豫,剧里看着土里土气,留着清朝的小辫子,除了高大清秀一点没什么辨识度,用角色的一腔热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戏外的他却是个俊朗的年轻小生,27岁的他还是充满了少年感,鼻梁高挺,眉眼深邃,造型也讲究搭配,如果不是仔细查了查演员表,还真没看出来是他。
总而言之,《天下长河》里的演员们都贡献了精湛的演技,而且能把戏内戏外完全分开,抛开自身特点,全身心融入角色,还不至于让观众产生违和感,这才是实力派演员的底气。眼下该剧还在更新之中,相信后续剧情里这些演员还能有更精彩的演绎,那么你觉得这几位谁的反差最大呢?
上一篇:《天下长河》高士奇是如何在明珠、索额图的眼皮底下,成为第三相
下一篇:天下长河:一日七迁的高士奇,表面看似风光,实则被皇帝摆了一道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最美女性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